“汉阳造”步枪有着“中华第一枪”之美誉,大多数人对此只有一杆枪的模糊概念,真正了解的少之又少。随着湖北本土电视剧《汉阳造》在湖北、重庆等卫视热播,一代功勋步枪的轮廓也渐渐清晰。
你不知道的“汉阳造”
位于江夏区白云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〇三工厂,前身是“汉阳兵工厂”,也就是“汉阳造”的诞生地,电视剧《汉阳造》有70%的戏份在此拍摄。有“汉阳造资料库”之称的三三〇三工厂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德新为记者详解了“汉阳造”的辨认方式、特点等。
看五角星厂徽来辨识
“汉阳造”专指获得德国毛瑟公司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即“八八式步枪”,俗称“老套筒”,这是初期的汉阳造。怎样辨认“汉阳造”?李德新告诉记者,枪托、枪匣上有“汉阳兵工厂的五角星厂徽”的,就是正宗“汉阳造”,“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厂徽的五角星偏扁形”。
1938年抗战时汉阳兵工厂更名为第一兵工厂,奉令迁往湖南辰溪,后枪厂又迁往四川重庆,制炮厂归属炮兵技术处、并入第50兵工厂,制枪厂被并入军政部兵工署第21厂。李德新说:“从1939年至1944年生产的‘汉阳造’在枪匣上印有‘碯’字厂徽及‘汉式’字样。”
杀伤力强竟是工艺缺陷所致
小米加步枪抗击敌寇,有人将“汉阳造”与日本的“三八式”进行对比,虽后者在射程、精度等方面占优势,但“汉阳造”7.92毫米口径子弹的强大杀伤力令“三八式”自惭形秽。
说起“汉阳造”的强杀力,李德新说这其实是一种工艺缺陷,误打误撞形成的,“当时我们造枪的工艺不够精细,弹道有些晃动,子弹打到敌人的身体里,晃动很大,表面看打的是一个眼,其实子弹在人体组织里乱飞,造成了一个大窟窿,杀伤效应很霸道!”
也正因为有这样自己生产的“超级兵器”,“汉阳造”在抗战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作为一代功勋步枪,装备了无数中国部队,从清末新军开始,到抗日战争时期,一直是主要的步兵武器。
造枪修枪手艺难传承
电视剧《汉阳造》讲的是造枪历史,剧中自然要使用大量“汉阳造”。据记者了解,除仿制枪支外,也不乏少数真枪。据介绍,导演组分别从湖北电影制片厂、湖南潇湘电影制片厂筹来枪支,李德新负责从厂里召集修枪师傅,对“汉阳造”进行翻新、修理。“剧中呈现造枪的部分,造出来的都是新枪。我们的修枪师傅通过去锈、打砂、上油等工序,将一支支‘汉阳造’还原成了锃亮的新枪。”李德新告诉记者,在军事现代化的今天,懂得老式步枪的人很少,修枪、造枪手艺更是难以传承,“在厂里找到三位‘修枪能手’很不容易,有两位已经退休,另一位也有五十多岁了。”
“汉阳造”今何在?
新中国成立后,“汉阳造”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但如今,我们依旧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当年汉阳造的英姿。
探访:枪身斑驳雄风依旧
1997年,沉睡近60年的中山舰打捞出水,文物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舱室内大量的枪械、炮弹。这批枪械中数量最多、影响最大的就是由汉阳兵工厂制造的47支79式“汉阳造”步枪,其中23支基本完整,枪托上依稀可见“革命军为主义而战、不怕死不爱钱”等文字。据悉,这些“汉阳造”一直在中山舰博物馆内陈列展出。
在汉阳“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”,展出了汉阳铁厂生产的钢铁产品、军械产品及张之洞个人物品等。躺在展柜里的“汉阳造”,枪身斑驳不堪,看起来毫不起眼,但当年战斗雄风依旧。除了这两处博物馆外,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内也有“汉阳造”实物。
观点:应挖掘“汉阳造”文化价值
在很多人眼里,如今的“汉阳造”,已经不仅仅是一支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步枪,或是汉阳兵工厂生产的兵器的代称,它逐渐演变出更多的含义。
日前,记者来到“汉阳造”文化创意产业园,见到了田·雨舍艺术空间创意总监、著名设计师雷汉林,他也是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创者之一。在雷汉林的设计下,田·雨舍艺术空间俨然成为了一个“汉阳造”历史图片博物馆,在墙上展示的数十幅照片讲述了汉阳兵工厂及“汉阳造”的前世今生。“‘汉阳造’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,它也是辛亥革命,军阀混战,北伐战争,红军长征和抗战的主力步枪,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与光荣,低潮与彷徨,也寄托着民族的梦想。”雷汉林说,“汉阳造”还是一座城市的工业革命史的象征,武汉应该通过展示挖掘出“汉阳造”的文化价值,将其打造成城市文化的一种标志。